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咨询热线
0571-82287692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amboo Winding Composites

科技热点 | 人民日报:打牢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中国科讯】

发表时间:2023-06-16 09:09

图片

图片

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方好摄(人民视觉)

图片

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驻站工程师尤显龙(左)和同事唐鹏在讨论观测到的数据。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有哪些着力点?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科技版即日起推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如何处理好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怎样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该如何实现?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大科学时代的当下,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处理好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成为很多科研人员关心的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温珂看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其研究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我国在视频解码标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核心技术曾长期被国外把控,产业发展也受制于人。2002年,以“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码技术标准”为目标导向,原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发文成立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由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高文出任组长,带领团队展开了持续多年的艰苦攻关。最终,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在攻关过程中,团队成员又发现了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新的探索和研究。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探索孕育创新机遇。如何让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有机结合?
基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3年来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院长黄铁军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心得:“我们一方面以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布局重大科研任务,组建跨机构、大协同、高强度的科研团队,解决大问题。另一方面,以人才为中心,鼓励自由探索,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自由探索可以带来奇思妙想的‘火种’,但并不是有了想法、发了论文就一定能实现探索的最终目标。”黄铁军认为,“这背后需要借助科研组织的力量,将其工程化,否则‘火种’很可能就熄灭了。”
受访人员指出,愿景式的长远目标也会激发自由探索。
“当一个开放的愿景出现时,研究人员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定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某种技术路线,甚至发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比如发明编程语言。”黄铁军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认为,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者都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范式,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颇。要坚持“四个面向”,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基础研究不够基础,会导致无目标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不够应用,会导致低水平的基础研究。”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一份建议中,提出了对基础研究发展的思考。
基础研究不够基础、应用研究不够应用,原因何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跟踪式、模仿式的选题思路:“部分科学研究选题的一个突出弱点,是盲目跟踪国外热点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缺乏原创性、独创性、前瞻性。”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认为:“基础研究首先是能提出问题,提出真问题。我们常讲,关键不在答案,在于问题,问题提对了,方向才对。”
那么,基础研究如何才能提出真问题、好问题?
对于“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潘教峰认为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一方面,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高端智库功能和学术引领作用,从学科前沿、科技态势、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常态化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科学问题。同时,科学、规范、高效地组织以一线科学家为主的有关专家,探讨符合国情的‘选题’实施路径。”
吴一戎告诉记者:“针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聚焦未知领域、探索自然奥秘,充分尊重科学家的灵感和学术敏感,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认为,应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重视可能催生新学科、新领域或新范式的研究。
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要通过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加强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统筹优化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



研制一款带有光帆的宇宙飞行器,用激光推动光帆,使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从而飞往距离地球数光年的半人马座α星……复旦大学教授徐凡一直在为实现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目标而努力。
“由于课题比较超前,我担心难以通过常规的项目评审,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没有提出科研申请。”徐凡说。
2021年,复旦大学入选上海第一批基础研究特区。作为特区主体的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自定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
复旦大学将特区项目的评选定位为:持续稳定支持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大胆创新、潜心研究,鼓励挑战最前沿的科研方向,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并且在考核目标上,允许“试错”。
于是,徐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宇航光帆”的项目申请。仅一个多月后,他就接到了入选通知。“固定周期的稳定支持和经费保障,我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徐凡说。
加强基础研究,要“给其养”。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基础研究存在很大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既需要科学家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也离不开长期稳定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比重由4.8%提升至6.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郭雯说:“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不可能兼顾所有的项目,关键是统筹优化资源,‘优中选优’,把钱用在刀刃上。”
“关键还是要选对人、选准方向。”吴一戎说,“建议相关单位积极探索、创新项目支持方式,以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为核心,以‘选好人、选好问题’为导向,改革基础研究的支持模式,持续稳定支持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科研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中科院之声


文章分类: 研发政策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关于中心               技术文章               产品展示               应用工程               新闻资讯               招贤纳士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办公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墅上王工业园区668号
联系电话:0571-82287692          联系传真:0571-82287691          Email:xinzhou@xzbbc.com